高死亡率奶猪腹泻防控方案及原理,最近笔者在全国范围内走访很多大、小猪场,行情对整个养猪业来说一片红火。做为一名兽医从业者,从专业的角度出发,却发现了让养猪户异常缺憾之事----仔猪腹泻依然困扰诸多猪场。
一、当前仔猪腹泻的特点仔猪腹泻,虽然是养猪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,但从2010年底到现在的仔猪腹泻,从流行特点、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看,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:1、流行特点:该病无明显季节性,秋冬季多发,并且多发于产房,同一猪场反复多次发生,第一次发病死亡率高达100%,之后再发病死亡率在50%左右,初产母猪所产仔猪死亡率偏高;2、发病特点:大部分母猪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病症,但解剖时发现肝肾等实质脏器受损严重;仔猪发病日龄短,死亡率极高;解剖初生仔猪即发现有脑部水肿、肝脏病变等情况;3、治疗情况:治疗效果差,常规的抗菌、抗病毒疗法无效,即使“返饲”也收效甚微;越用腹泻苗免疫,病情越是严重。
二、临床症状1、腹泻日龄早,最早可在1日龄,多在3~4日龄。2、粪便性状均是黄色稀粥样,没有特异恶臭味,没有过多的气泡,没有眼观的血液成分。呕吐物为黄白色凝乳块与胃液,腹泻前多呕吐,腹泻开始呕吐停止。3、其它症状:体温在40度左右,部分病猪体温正常,腹泻初期多保留吮乳欲,脱水发生较快,眼球下陷明显,病程短。
三、剖检病变小肠、大肠黏膜有轻度至中度充血或出血,部分病例肠壁有不同程度变薄,肠黏膜皱褶减少乃至消失,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或轻度出血,肠内容物呈稀粥样黄白色,无特殊恶臭味,部分病例无肠内容物;肝脏肿大,色淡,质地变硬;胆囊萎缩、内无胆汁,或胆囊肿大壁薄,内有不等的黄色至褐色稀薄胆液;肾脏肿大,肾皮质色淡,切面上部分或全部皮质的结构较模糊;肾上腺双侧性肿大,皮质髓质有不同程度出血,肾被膜不易剥离,被膜纤维常伸入皮质;心肌松软色淡,心脏横径增大,冠状脂肪呈胶冻样浸润,心肌未见出血;部分病例剖检可见典型伪狂犬病病变(脑水肿,肝、肺白色坏死灶,扁桃体肿大、水肿出血、纤维素渗出,肾脏针状出血)或者猪瘟病变。
四、病因分析截止目前,从官方到民间,对此仔猪腹泻仍没有一个非常中肯的结论,笔者根据这些年的临床治疗,针对不同的猪场情况,总结有以下原因:1、饲料问题:母猪长期食用受霉菌污染、重金属、抗生素超标超量饲料,导致肝脏等内脏器官受损严重,引起机体慢性蓄积性中毒。此种状态下的母猪机体按照“生命优先机制”,通过羊水或乳汁排泄毒物,导致仔猪在怀孕期间就受到侵害(解剖刚生下仔猪即可见肝脏等病变),甚至母猪发生流产,生下仔猪只要哺乳,即发生腹泻;2、抗生素、化学药品的滥用,不仅导致母猪免疫力下降、耐药菌株乃至“超级细菌”的产生,并且进一步加重肝肾负担,加剧肝肾损伤;3、防疫程序的混乱,疫苗的滥用,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,免疫失败,严重者造成毒株的变异重组;4、机体抵抗力下降,多种病原混合感染,细菌病毒同时存在,免疫和治疗没有目标,药物滥用,错失最佳治疗时间;5、管理、环境因素:部分猪场硬件水平落后,管理粗放,产房低温高湿,仔猪出生后导致冷应激;产房长期连续使用,没有彻底消毒,细菌病毒滋生,母猪进产房就开始感染;
五、防控原则及措施
防治此病,应在做好饲养管理的前提下,根据本猪场疫苗检测结果,做好相应的免疫措施;母猪重在恢复脏腑功能,腹泻仔猪以温中散寒、健脾燥湿、防止脱水为治疗原则。
具体措施如下:1、规避或减少环境应激,选择优质饲料,加强母猪产前消毒工作、保证产房温度;2、产前20天,使用格得黄连解毒散(1%添加),连续用至产后20天;3、产前1周,母猪用灭活后的猪瘟疫苗做干扰素诱导,三天后再用一次;4、产后当天,母猪注射格得全康(30ml/头,连用3天);5、产后仔猪做好猪瘟、伪狂犬的双超免;6、生后当天,腹泻仔猪注射格得全康(2ml/头,2次/天,连用3-5天),第二天配合注射利炎清(0.2ml/头,1次/天,连用3天);7、注意观察母猪,无奶情况下配合催奶药物。
采取以上综合措施,重在执行到位,效果可达95%以上。并且笔者发现,长期坚持使用格得黄连解毒散的猪场从2011年至今,从未受到该病威胁。
综上所述,猪场要想根治本病,一定要牢固竖立“养防结合,防重于治”的养殖基本原则。而且本病也提示我们,不仅人要注重食品安全,动物同样需要食品安全,防止“病从口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