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百姓的印象中,《易经》被认为是卜卦的工具,赋有极其神秘的色彩,尤其是那八卦图让人目眩缭绕,让善男信女深信不疑。《易经》也被也被认为是迷信的书籍,一度打入冷宫。
《易经》即周易,指《周易》中同《传》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,由卦和爻(yao)两种符号和卦辞(说明卦的)、爻辞(说明爻的)两种文字构成,共有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。《周易》由黄帝颛顼(xu)、帝喾(ku)等及后人经千年传承丰富,最好经烫汤文王重排定稿而成。孔子读了《周易》,对文字作了解释,缉文为《传》。
怎样正确认识《周易》是多年来颇为争议的事情。
《周易》是一部讲述玄妙的阴阳八卦的书,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思维,是中华文化的经典瑰宝,是儒、道两家共同尊奉的经典,对全世界的文化具有深邃的影响。
随着世纪更迭,时间推移,《周易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刻,不仅主导了中国哲学的发展,而且对传统医学、文学、音乐、建筑、气功等众多文化领域起到饮水掘源的作用。清代曾国藩指出:“各朝人文学者,没有不读《易》的,也没有不懂医的,医者,易也。医则调身,易则调神”,可见《易》影响之一斑。兽药岂能例外,学易会助你成为良医。
作为东方哲理和思维的代表,《周易》对欧美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,法国哲学家黑格尔将《周易》誉为“代表中国人的智慧”;计算机基础技术---二进制的发明人---法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就是从《周易》阴阳学说中受到启发,发明了和的二进制,他将二进制的开创归功于黄帝伏羲(姬昌);量子动力学创始人,诺贝尔奖得主,丹麦科学家玻尔将“太极图”作为家族的徽号。
不难看出,《周易》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。
学习《周易》,就是要学习它所包含的哲学,用以指导生活、工作,正确预计事物,尽可能少犯错误。正因为《周易》是从哲学的层面上阐述问题,因此,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,像海纳百川那样能兼容古往今来的各种学科,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唯物辩证法、系统论、进化论乃至二进制的思维,都在易经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辉,使我们在看问题时更敏锐,更深刻,更全面。这也是著者本人学习《易经》的最大体会之一。
易经讲述的都是平常之事,百姓生活之事,因此《周易》非常贴近生活,用于阐述我们身边的事情,包括养猪人生产、生活中的事情都是活灵活现,从中得到启迪,这是著者也包括受益最大的方面。
这本艰涩难懂的书其实就讲了认识事物,控制事物的三条规律,即不易,变易,简易。
不易是指是指永恒的自然法则,如白天与黑夜的更迭,雌雄交合的世代繁衍,阴阳相交才能开泰,物极必反、盛极必衰,疫病必然是三要素动态进化的产物等。只有遵循自然法则,与“天地准”才能有所为,违背自然规律则必然受到惩罚,欲有所为而无为。
变易是讲自然法则则固然是永恒的,但仍然在变化之中,如季节不同,白天黑夜长短不一;内源性感染是上述疫病规律中的变化形式之一,这是其一。其二通过人为的努力,是可以控制事物发展的,如蒙卦,“蒙童求我”“蒙以养正”就可以将蒙童变为聪明人。同样,可以通过系统的同化工作,避免引种诱发疫病流行。
简易则是讲,世界万物虽然变化万千,却都为阴阳所控制。阴阳二爻生出太阳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四象,四象生八卦,如同计算机中的脉冲二进制的“0、1”,通过0和1两个简单的符号,演变出无穷无尽的信息数据。因此,愈是复杂的变化,其法则愈是简单易懂,这就是简易。猪病看似复杂,其实很简单,“邪之所凑,其所必虚”,虚症就是复杂猪病的简易,避免了虚证,猪病就不发生了,这就是以一证统万病的简易。
至于《周易》的卜卦功能是存在的,但那并非《周易》创始者们的本意,因为“善意者,不占也”。当读者读完拙文便明白。
著者虽然学习《周易》多年,仍感只是知其皮毛,即或如此,用其窥探猪场或养猪业的问题却有独到犀利之处,并为尔后事实佐证,猪病诊断的正确率高达99%,所写论文得到广泛好评,故而自不畏丑陋,与同仁共享---易经就在猪场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