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
又名益母蒿、坤草、茺蔚。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.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。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;干品夏季茎叶茂盛、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,晒干,或切段晒干。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。具有活血调经,利尿消肿,清热解毒之功效。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经闭,恶露不尽,水肿尿少,疮疡肿毒。
图片
入药部位
植物全草入药。
性味归经
苦、辛,微寒。归肝、心包、膀胱经。
功效
活血调经,利尿消肿,清热解毒。
主治
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经闭,恶露不尽,水肿尿少,疮疡肿毒。
相关配伍
1、堕胎下血:小蓟根叶、益母草五两。水二大碗,煮汁一碗,再煎至一盏,分二服,一日服尽。(《圣济总录》)
2、产后血晕,心气欲绝:益母草研汁,服一盏,绝妙。(《子母秘录》)
3、产后血闭不下者:益母草汁一小盏,入酒一合,温服。(《圣惠方》)
用法用量
9~30g;鲜品12~40g。
禁忌
孕妇慎用。
炮制
采集加工
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;干品夏季茎叶茂盛、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,晒干,或切段晒干。
炮制方法
1、鲜益母草 除去杂质,迅速洗净。
2、干益母草 除去杂质,迅速洗净,略润,切段,干燥。
生理特性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60~100cm。茎直立,单一或有分枝,四棱形,被微毛。叶对生;叶形多种;叶柄长0.5~8cm。一年生植物基生叶具长柄,叶片略呈圆形,直径4~8cm,5~9浅裂,裂片具2~3钝齿,基部心形;茎中部叶有短柄,3全裂,裂片近披针形,中央裂片常再3裂,两侧裂片再1~2裂,最终片宽度通常在3mm以上,先端渐尖,边缘疏生锯齿或近全缘;最上部叶不分裂,,线形,近无柄,上面绿色,被糙伏毛,下面淡绿色,被疏柔毛及腺点。轮伞花序腋生,具花8~15朵;小苞片针刺状,无花梗;花萼钟形,外面贴生微柔毛,先端5齿裂,具刺尖,下方2齿比上方2齿长,宿存;花冠唇形,淡红色或紫红色,长9~12mm,外面被柔毛,上唇与下唇几等长,上唇长圆形,全缘,边缘具纤毛,下唇3裂,中央裂片较大,倒心形;雄蕊4,二强,着生在花冠内面近中部,花丝疏被鳞状毛,花花2室;雌蕊1,子房4裂,花柱丝状,略长于雄蕊,柱头2裂。小坚果褐色,三棱形,上端较宽而平截,基部楔形,长约2.5mm。花期6~9月,果期7~10月。
生长环境
生于山野、河滩草丛中及溪边湿润处。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鉴别
药材性状
1、鲜益母草:幼苗期无茎,基生叶圆心形,5~9浅裂,每裂片有2~3钝齿。花前期茎呈方柱形,上部多分枝,四面凹下成纵沟,长30~60cm,直径0.2~0.5cm;表面青绿色;质鲜嫩,断面中部有髓。叶交互对生,有柄;叶片青绿色,质鲜嫩,揉之有汁;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,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,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。气微,味微苦。
2、干益母草: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;体轻,质韧,断面中部有髓。叶片灰绿色,多皱缩、破碎,易脱落。轮伞花序腋生,小花淡紫色,花萼筒状,花冠二唇形。切段者长约2cm。
饮片性状
干益母草:呈不规则的段。茎方形,四面凹下成纵沟,灰绿色或黄绿色。切面中部有白髓。叶片灰绿色,多皱缩、破碎。轮伞花序腋生,花黄棕色,花萼筒状,花冠二唇形。气微,味微苦。
相关论述
1、《本草纲目》:益母草之根、茎、花、叶、实,并皆入药,可同用。若治手、足厥阴血分风热,明目益精,调女人经脉,则单用茺蔚子为良。若治肿毒疮疡,消水行血,妇人胎产诸病,则宜并用为良。盖其根、茎、花、叶专于行,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。
2、《本草求真》:益母草(专入心包肝)。一名茺蔚。辛微苦寒。功能入肝心包络。消水行血。去瘀生新。调经解毒。
3、《本草备要》:通行瘀血,生新血辛微苦寒。入手、足厥阴(心包、肝)。消水行血,去瘀生新,调经解毒。
益母草的故事
有这么一家,只有母子二人。母亲在生养儿子时留下产后瘀滞、腹痛等病,儿子都十几岁了,她的病还不见好。儿子从小没父亲,是母亲两手拉扯大的,他对母亲十分孝顺。儿子看见母亲面黄肌瘦、身体虚弱,可还每天挣扎着纺线,就说:“妈,您别这么硬撑着啦,请个医生看看吧!”“傻孩子!”母亲哭道:“缸里没有隔夜的粮,哪有钱请医生看病啊!”儿子说:“那就从采药人那儿买些药吃吃吧。”母亲说:“算啦,反正你快成人啦,我能活一天是一天,别花冤枉钱啦!”“妈,您说这话真让人难过。您为我辛苦了半辈子,我得让您后半世享福。说什么也得先治好您的病。”儿子说完就去找采药的,他把母亲的病状说了。采药的人配了两剂药,卖给他。母亲吃了这药,十来天没犯病。儿子挺高兴,又去找采药人:“你能不能把我母亲的病根除掉?”采药的人笑笑说:“行啊,我包治。不过,得先讲好价钱。”“你要多少钱?”“五百斤大米,十两银子。”“呀!”孩子吓得直伸舌头,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米和银子呢?可是,没有钱人家就不给药,没药母亲的病就好不了……这孩子想来想去,忽然有了办法。他说:“钱和米都好办,就不知你能不能把人治好?”“当然能啦。”“那你先治病。等我妈病好了以后,我照数给银子和大米。”“行啊!不过,咱们到时候说话得算数。”
采药的人叮了一句,他心想:到底是孩子,我要这么大的数目,他也不知道还价!这回可捞了个大便宜。孩子又问:“你什么时候给我挖药去啊?”“这你甭管!明天早晨拿药来。”采药的回家了。那孩子在后边悄悄跟着,藏在采药人家门外的大树上。半夜,人们都睡了,那孩子却不敢眨眼,熬了一整夜。
天快亮时,他听到有开门的声音,只见一个人影朝北走去。那孩子急忙从树上爬下来,跟往后边。采药的人很诡,走几步一回头,生怕有人跟着他,那孩子也挺机灵,也远远看了一会儿,猜出采药的要到三里外的圩埂去,就凭着两条快腿,绕道儿跑到前边去等着。采药的人果然在三里地外的圩埂停下脚步。他四下一望,没一个人影,就蹲下挖药。其实,那孩子早躲在不远的小树后,盯着他呢。采药人挖出几棵药草,又怕被人看见挖了什么,就把那些药草的花和叶子揪下来,扔进河,然后回村了。孩子等那人走远,就跑上圩子。那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草,哪一种可以当药呢?
孩子不知道。尽管他发现地上有些窟窿,但弄不清挖药的人到底挖走了什么。后来,他想起采药人往河里扔过东西,就跳下河。孩子在河中捞了一些花和叶子,又到圩埂上对照着寻找。他找到一种叶子象手掌形状,有的开着淡红花,有的开着白花的药草。孩子就挖了一些。回到家,母亲责备说:“你这一夜上哪儿去啦?”
儿子说:“我给你找药去啦。”正说着话呢,挖药的送来两包药草,说:“今天吃一剂,明天吃一剂。过后,我再送来。”孩子等他走后,把纸包打开,只见药都捣烂了,根认不出原来的模样。他闻了闻,跟自己挖来的一个味儿。孩子就把这药放到一边,用自己挖来的煎成汤,给母亲喝了。过了两天,母亲的病又有好转。第三天,采药的又来送药。孩子笑着说:“真对不起!我算了半天,怎么也凑不够上回说定的钱和米数。这种药太贵,我妈吃不起。你把上回吃的两剂药钱拿去,以后不要送药来了。”
采药的一听快到手的钱要飞,急忙说:“你妈不吃我这药,病还得厉害,恐怕活不过中秋节了。”“咳!有钱治病,无钱挨命,谁让我们没钱呢!人穷没办法,只好等船沉啊!”挖药的无话可说,拿着两剂药的钱走了。孩子呢,每天去圩埂挖药,回家煎汤给母亲吃。吃来吃去,母亲的病全好了,也能下地干活了。孩子认识了这种药草,却不知它的名字。后来,为了不忘母亲得过这种药草的好处,就管它叫“益母草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