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
槟榔(学名:Areca catechu L.)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,茎直立,乔木状,高10多米,最高可达30米,有明显的环状叶痕,雌雄同株,花序多分枝,子房长圆形,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,种子卵形,花果期3-4月。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,用水煮后,干燥,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,干燥。
别名
仁频、宾门、宾门药饯、白槟榔、橄榄子、洗瘴丹、大腹槟榔、槟榔子、青仔、槟榔玉、榔玉。
图片
产地
分布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等地。主产广东、云南、台湾、广西、福建。国外以印度尼西亚、印度、斯里兰卡,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。
形状鉴别
种子扁球形或圆锥形,顶端钝圆,基部平宽,高1.5-3cm,基部直径1.5-3cm。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,有稍凹下的淡色网状纹理,偶附有银白色内果皮斑片或果皮纤维,基部中央有凹窝(为珠孔部位),旁有大形淡色种脐。质极坚硬,切断面可见大理石样纹理,系红棕色的种皮及外胚乳向内错入于类白色的内胚乳而成,纵剖面珠孔部位内侧有空隙,藏有细小于缩的胚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以个大、体重、质坚、无破裂者为佳。
炮制
槟榔:拣去杂质,以清水浸泡,按气温情况换水,至泡透为止,捞起,切片,晾干。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,亦可。炒槟榔:取槟榔片置锅中,文火炒至微微变色,取出,放凉。焦槟榔: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,喷洒清水,取出,放凉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欲使槟榔,先以刀刮去底,细切,勿经火,恐无力效。若熟使,不如不用。
②《本草述》:槟榔急治生用,经火则无力。缓治略炒或醋煮过。
性味归经
【性味】苦辛,温。
①《别录》:味辛,温,无毒。
②《纲目》:苦辛,温,涩,无毒。
【归经】入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胃、大肠二经。
②《本草汇言》:入手太阴、阳明,足阳明经。
③《本草新编》:入脾、胃,大肠、肺四经。
④《本草经解》:入足厥阴肝经、手少阴心经、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。
功能主治
杀虫,破积,下气,行水。治虫积、食滞,脘腹胀痛,泻痢后重,疟疾,水肿,脚气,痰癖,癥结。
①《别录》:主消谷逐水,除痰癖;杀三虫,疗寸白。
②《药性论》:宣利五脏六腑壅滞,破坚满气,下水肿。治心痛,风血积聚。
③《唐本草》:主腹胀,生捣末服,利水谷。敷疮,生肌肉止痛。烧为灰,主口吻白疮。
④《脚气论》:治脚气壅毒,水气浮肿。
⑤《海药本草》:主奔豚诸气,五膈气,风冷气,宿食不消。
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除一切风,下一切气,通关节,利九窍,补五劳七伤,健脾调中,除烦,破癥结,下五膈气。
⑦《医学启原》:治后重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(如单味驱虫,可用至2~3两)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凋敷。
注意事项
气虚下陷慎服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多食发热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病属气虚者忌之。脾胃虚,虽有积滞者不宜用;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攻咬者不宜用;症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。凡病属阴阳两虚、中气不足,而非肠胃壅滞、宿食胀满者,悉在所忌。
③《本经逢原》:凡泻后、疟后虚痢,切不可用也。
相关配伍
①治寸白虫:槟榔二七枚。治下筛。引水二升半,先煮其皮,取一升半,去滓纳末,频服暖卧,虫出。出不尽,更合服,取瘥止。宿勿食,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者:槟榔半两(炮)为末。每服二钱,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③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者:槟榔、半夏、砂仁、萝卜子、麦芽、干姜、白术各二钱。水煎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④治脾胃两虚,水谷不能以时消化,腹中为胀满痛者:槟榔二两,白术三两,麦芽二两,砂仁一两。俱炒燥为末。每早服三钱,白汤调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⑤治心脾疼:高良姜、槟榔等分(各炒)。上为细末。米饮调下。(《百一选方》)
⑥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,或成寒实结胸,气塞不通:槟榔二个(一生一煨)。细末。酒二盏,煎一盏四,分作两服,温饮之。兼治蛔厥,心腹刺痛。(《伤寒总病论》槟榔散)
⑦治大小便不通,亦治肠胃有湿,大便秘涩:槟榔至大者半枚。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,重汤烫热服之。(《普济方》槟榔散。《纲目》以本方治血淋作痛)
⑧治干霍乱,上气冲急,欲闷绝,大小便不通:槟榔七枚。锉,粗捣筛。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,童子小便半盏,煎至一盏,去滓温服,日再。(《圣济总录》槟榔汤)
⑨治下痢脓血,里急后重,日夜无度:芍药一两,当归五钱,大黄、黄芩、黄连、木香各一钱半,槟榔一钱。为末。每服三、五钱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,温服。如未止,再服,不后重则止。(《素问病机保命集》导气汤)
⑩治脾、肺、肾三脏受伤,水气不化,积为肿满,渐成喘急,不能偃卧者:槟榔三钱,白芍药(炒)、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车前子各二钱,肉桂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相关论述
①《用药心法》:槟榔,苦以破滞,辛以散邪,专破滞气下行。
②《本草约言》:槟榔,入胸腹破滞气而不停,入肠胃逐痰癖而直下,能调诸药下行,逐水攻脚气。治利取其坠也,非取其破气也,故兼木香用之,然后可耳。一云能杀寸白虫,非杀虫也,以其性下坠,能逐虫下行也。
③《本草蒙筌》:槟榔,久服则损真气,多服则泻至高之气,较诸枳壳、青皮,此尤甚也。
④《纲目》:按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云,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,其功有四:一曰醒能使之醉,盖食之久,则熏然颊赤,若饮酒然,苏东坡所谓’红潮登颊醉槟榔’也。二曰醉能使之醒,盖酒后嚼之,则宽气下痰,余酲顿解,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’也。三曰饥能使之饱,四日饱能使之饥。盖空腹食之,则充然气盛如饱,饱后食之,则饮食快然易消。
⑤《本草经疏》:槟榔,入手、足阳明经。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,手阳明为传导之言,二经相为贯输,以运化精微者也。二经病则水谷不能以时消化,羁留而生痰癖,或湿热停久,则变生诸虫,此药辛能散结破滞,苦能下泄杀虫,故主如上诸证也。甄权宣利五脏六腑壅滞,破胸中气,下水肿,治心痛积聚;日华子下一切气,通关节,利九窍,健脾调中,破癥结;李珣主奔豚气,五膈气,风冷气,脚气,宿食不消,皆取其辛温走散,破气坠积,能下肠胃有形之物耳。
⑥《本草汇言》:槟榔,主治诸气,祛瘴气、破滞气、开郁气、下痰气、去积气、解蛊气、消谷气、逐水气、散脚气、杀虫气、通上气、宽中气、泄下气之药也。方龙潭曰:如巅顶至高不清而为头痛寒热,下焦后重之气不利而为积痢肠澼,或胸痛引背,两胁胠满而喘逆不通,或气痞痰结、水谷不运而关格臌胀,或水壅皮肤、肢体肿胀而行动即喘;如奔豚脚气之下而上升,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;或寸白虫结于肠胃之中,或疮痍癣癞流延于肌膜之外,种种病因,因于水谷不能以时消化,羁留而至疾者,此药宜行通达,使气可散,血可行,食可消,痰可流,水可化,积可解矣。
⑦《本草正》:槟榔,本草言其破气极速,较枳壳、青皮尤甚。若然,则广南之人朝夕笑噬而无伤,又岂破气极速者。总之,此物性温而辛,故能醒脾利气,味甘兼涩,故能固脾壮气,是诚行中有留之剂,观《鹤林玉露》云,饥能使之饱,饱能使之饥,醉能使之醒,醒能使之醉。于此四句详之,可得其性矣。
⑧《医林纂要》:槟榔全无辛味,惟合浮留藤叶及蜃灰嚼之,则有辛味,本草言味辛,误也。又入口甚涩,涩与酸同,实有补肺敛气之功,人第知其下气破气,而不知其顺气敛气,逐邪乃以安正也。又回味甚甘,则亦能和能补矣。